二、电动汽车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尤其是2014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取得了明显进展,市场推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从商业化实践看,市场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成本问题,主要是购车成本。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绝大多数电动汽车,售价都明显高于同类燃油车,而且这还是除去国家和地方多级补贴后的售价。市面上“高大上”的产品炒得很热,但普通老百姓买的不多。从当下国内燃油汽车主要的消费群体看,未来5~10年这一群体不会有太大变化,他们都愿意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因此,当前电动汽车产业化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缺乏规模化销售,从而难以形成规模化制造。只有激发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制造的成本障碍才可能逐步得到突破。
其次是技术问题。作为新兴产业,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仍是一项重要工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必须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不断提升电动汽车的功能和性能,降低成本,并将技术价值转化为用户的使用价值。尤其在技术上,需要不断突破,使之达到与燃油车相当的续驶里程和使用寿命,并且解决全生命周期内各种使用工况下的安全和性能一致等问题,提高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再次是社会使用环境问题。要真正推动电动汽车广泛使用,完善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保障体系必不可少。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关键,目前充电桩和充电站建设仍然较为缓慢。自2009年以来,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并得到一定发展,但整体建设速度滞后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速度。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要求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发展规划,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速充电设施建设,但从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看,进展不太明显。
最后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目前,我国电动汽车已有的商业模式得到不断优化,涌现出了如杭州自驾租赁模式、合肥“定向购买、贴身服务”模式、深圳“车电分离、融资租赁、充维结合”模式、北京纯电动出租车推广模式、郑州新能源公交车推广模式等;同时,分时租赁等国际推广模式也逐步引入国内主要城市。
但现有商业模式还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现有商业模式的正常运转主要依赖政府补贴,还无法实现独立经营。虽然各试点城市推出了电池租赁、融资租赁、共享租赁等多种商业模式,试图解决购置成本高的问题,但在没有财政资金补贴的情况下,各种商业模式都难以持续经营。二是现有商业模式注重短期效益,未能与城市建设和交通需求有效结合,没有充分关注和研究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电网改造、土地供应、补贴资金等各环节相结合的问题,长期来看容易出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潜力的情况。
三、对加快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四点建议
面对上述四大问题,要想加快实现我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电动汽车要走大众化路线
什么是电动汽车大众化路线?我认为就是要生产并推广那些消费需求规模大的、对节能减排影响大的、消费者又买得起的产品,就是要紧紧抓住客户保有量最大的工薪阶层和公共服务领域。电动车所要承担的责任是实现载人和载货运输的零排放,而只有其被大量使用才能真正实现减排的效果。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应用规模上做到世界第一,这样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或许更符合中国特色,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型化和跑车化的高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电动汽车的商业化,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和技术创新,降低购车成本,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这个定义来说,我认为至少有四类产品需要去全面研究和把握,一是用户量最大的私家车,每天单车行驶里程不长,但行驶车辆的规模巨大;二是使用效率最高的城市公交车和公共用车,这类车排放也很高;三是使用频次最高的出租车;四是方兴未艾的快递业务的配送车。这些车所对应的用户群体正是社会大众,行驶的范围也是以一座城市的区域为主,而这正是纯电动汽车能发挥优势的领域所在。
2.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发展不能背离技术升级的方向
国家应鼓励在新能源汽车上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而不能陷入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尤其要避免把电动汽车当成拉动地方经济的工具,一哄而上,从低端做起。上得再快,如果没有形成技术优势、产业优势,都只会是昙花一现,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还有可能因电池使用或回收不当造成新的污染。
3.不能人为地割裂市场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最大的优势除了国家高度重视,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这使得新技术、新产品有充足的市场和潜在需求。但现状是全国88座示范城市,有88个地方补贴政策和管理流程,还有很多地方只有意见没有细则,信息不对称,对企业来说市场被人为地割裂、条块化了。因此要建立统一的市场协同机制,解决区域的市场需求和地方政策间的配置错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