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影响和制约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这已成为业内共识。
针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技术及材料的选择、续航里程、产业化发展、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从政策到市场,都不遗余力地探寻解决之道,以期我国的动力电池能助力新能源汽车早日立足国际市场。
动力电池发展的技术瓶颈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实力与国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三大核心要素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方面。其中电池和电机基本依赖外购,而由于电控系统涉及整车控制,通常为自主研发或者联合开发。
国内动力电池技术的瓶颈在于寿命、安全性和成本。这三点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互相关联的。电池寿命指的是循环寿命和搁置寿命,循环寿命降低的因素主要来自电池成组过程中的一致性问题。循环寿命低将增加电池更换频次,从而增加电动车使用成本。搁置寿命是指电池在静态放置状态下寿命的衰减。在汽车应用中,电池大部分时间处于搁置状态,从实际应用来看,车辆在夏天的高温暴晒状态下,电池的衰减更为明显。
电池寿命和安全性主要由BMS(电池管理系统)所决定。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的各项性能是相互平衡的,或者说是相互“牵制”的,电池性能的优劣不取决于单个电池的某项特性,而取决于综合性能。容量与耐久性、高温性能与低温性能、散热性与绝缘性、容忍性与成本是四组互相“矛盾”的参数。只有综合考虑电池性能参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具有应用价值。
因此,加强电池管理系统研发,与整车企业协同发展,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我国虽然在动力电池技术水平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有着广阔的汽车市场作为后盾,为我国赶超国外先进水平提供了机遇。
产业链协同发展成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电池行业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与国外的动力电池企业相比,在技术创新和盈利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行业存在的产品一致性差,产业标准规范体系需要完善,缺乏行业规范、技术要求等问题,有待早日改善。
我国动力电池以磷酸铁锂为主,但电池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技术原因,我国自主生产的高端优质动力电池严重不足,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多采购国外的动力电池。
实际上,动力电池市场正在对产业链提出新的要求。业内人士表示,消费电子类产品用高端锂电池达到100亿规模大概花了12年时间,但是动力电池领域进入100亿规模估计只需3年时间。一旦动力和储能市场规模化启动,将会对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业内专家看来,锂电行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较量,而将会成为产业链体系,甚至国家层面的竞争。
业内专家表示,原材料、设备是影响动力电池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锂电产业航母,不仅以国内锂电领先企业为“航母母体”,同时需要一批优秀的材料、设备供应商为其保驾护航,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战斗群,凝聚与日韩等国外产品相抗衡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