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动力电池不断升温,锂电池的一致性、批次的稳定性越来越受锂电池产业上下游企业的重视。如何制造出好的锂电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核心装备无疑是做好锂电池的基础之一。
纵观国内锂电池设备制造企业,乱象丛生、鱼龙混杂。高中低端企业纵横交错,让锂电池制造企业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行业乱象源于行业的不成熟,包括观念的改变、制造思路、市场认知、行业标准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笔者认为,当前乱象主要呈现三种类型:
第一类 “拿来主义型”:此类型的人或企业一般进入行业不超过五年,从不靠研发,只管拿来,一味地抄袭、模仿,靠关系、靠手段等投机取巧的方式进行同质化产品的恶性竞争。
第二类 “功利主义型”:此类型的人或企业一般进入行业五年以上,对这个行业期望值很高,大多数是跨界而来。经过几年折腾,感觉不是那么一回事,回报率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高,于是想尽快收回投资,抽身上岸,便玩起了所谓的“模式”,玩起了“上市”。
有些做整个电池工艺设备的,也有做多个工序电池设备的,样样都做,样样都做不精。为了扩充业绩,冲量上市,不择手段,恶意挖角,做一大堆同质化产品低价恶性竞争,搅乱市场,乱中取利。
第三类 “苦逼坚守型”:此类型的人或企业,一般进入行业8到10年以上,大多会长期专注于某项核心技术,并将其在应用领域拓展,最终把细分领域的装备做到极致。然而这类企业也非常苦逼,前景堪忧。
核心技术是需要研发和创新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原本盈利微薄的企业已非常困难。加之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或产品,市场份额不高,在前面两种企业的恶性竞争下,这类企业岌岌可危,稍有不慎就要关门破产。
在当下中国产权保护环境严重不良的情况下,企业投入重金、耗时多年的研发创新成果,稍有不慎就被剽窃、抄袭、侵权;多年培养起来的技术骨干甚至团队会被整体挖角,老板们忙于应付、防不胜防。面对如此恶劣的现状,有的人心力憔悴选择了放弃,有的人自甘沉沦成为了前两类,可贵的是还有部分人选择苦苦的坚持、顽强的坚守。但他们远没有“拿来主义者”轻松潇洒,也没有“功利主义者”华丽转身的风光。
记得华为老总任正非在销售达到280亿元,利润29亿元的情况下,写过一篇文章《华为的冬天》说:华为的最高战略和最低战略都是三个字“活下去”。这也正是还在苦苦坚守的锂电人心底的呐喊:“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做更好的产品,做更好的服务。正是因为有这帮人,锂电行业才有希望,民族才有脊梁。
中国的主流电池企业因受设备行业乱象的困扰,大多不愿选择国产的设备,即使同样性能的设备也很难接受国产设备卖出日韩设备一样高的价格,设备企业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纠结于价格战。这样做的后果是,很多设备企业很难在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上投入更多的钱,陷入恶性循环。
为此,锂电池企业常常不惜重金从国外进口设备。但由于进口设备的工艺技术与国内材料适配度较低等种种因素,这些锂电池企业常常无法稳定生产。进口设备的水土不服,让锂电池企业付出了巨资,也没有得到好的效果,同样苦不堪言。
虽然中国锂电行业对国产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80%的市场利润都被日韩设备所占据,国内数千家设备企业在20%的利润中拼杀的你死我活。
整个行业无心做研发和创新,如果不改变这些现状,中国的锂电池设备品质化和自动化就无从谈起。中国锂电池制造自动化提升也必将遭遇瓶颈。面对现状,整个锂电行业须警醒,上下齐心!要不断地提高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加强上下游之间更深度的合作,促进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把锂电行业做好,市场才会好,否则都将走进“死胡同”。
当下国产的锂电核心设备与日韩设备相比,在自动化程度和精度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国内设备企业还要不断地向先进学习。但学习不代表着一味的抄袭与模仿,还要有创新的能力,钻研真正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围绕生产工艺和用户的各种需求,发展专、精、深的锂电设备,提高设备品质和服务,加强与材料商、用户、设备不同细分领域有共识的同行等上下游更深度的合作,促进产业链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