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日,由国家能源局指导,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与杜塞尔多夫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储能国际峰会2015”在北京召开。在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分论坛上,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陈楚发表“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陈楚: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总体情况,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产业推进情况。
北京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思路是立足于纯电动汽车,以整车为龙头,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建立示范体系,跟踪燃料汽车、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前沿技术。
目前在昌平、房山、大兴已形成了三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整车产能达到了八万辆。截止到2015年3月份,进入到国家公告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共105款,其中公交车37款,环卫车31款,政用车30款,物流车1款和其他的车型1款。
在整车方面,现已形成了商用车平台和乘用车平台。在专用车方面,有两吨、三吨、八吨及十六吨的商用车,主要用在环卫和物流等领域。在电动大客车方面,有6.5米、7.6米、12米及18米的电动客车,主要用在公交、机场摆渡、超市班车及校园通勤等领域。在乘用车方面,现在已涵盖了A级、B级等多款车型,形成了北汽、长安、现代、福田四大品牌,主要用在出租、租赁及私人购买等领域。
在关键零部件方面,目前北京已形成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件方面产业聚集发展的态势。电池的总产能达到8.1亿瓦时,同时在锂硫、锂空气电池等技术方面也有跟进。电机产能达到40000套,在轮毂电机方面也有研发。
第二部分,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情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截止到2015年4月底,北京市纯电动汽车推广规模是1.5万辆,居全国第一位,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仅次于浙江和上海,排在第三位。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主要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并配套建设了三个保障平台。
首先是公共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北京目前的发展思路是构建层次化公共交通体系,主要是综合考虑线路长度、运力要求、交通环境等,力争做到车载电量、充电方式和电池类型的匹配,再到车辆采购成本、运营成本和基建成本的最优化。北京目前推广电动公交车1200余辆,快速公交线路上重点推进双源无轨电车,重点发展纯电动车和6.5米的微公交,破解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我们正在联合北京市财政局研究,对除了市级财政资金之外购买大客车的客户给予补贴,初步标准是按照国家一比一的标准给予市级补贴,两级补贴最高不超过车辆最高售价的60%,该政策将在近期出台。
出租车领域的发展规划是先郊区后市区。目前,除了门头沟之外,已经在九个远郊区县实现了电动出租车的全覆盖,推广规模达到了2150辆。2014年,在北京市城区实现了500辆电动出租车的运行。去年交通监管局明确规定,强制出租车保费年限由八年改到六年,更新为纯电动汽车的出租车,除了享受国家、地方补贴外,还能享受到每辆车不高于五万元的差价补贴。
在租赁领域,北京市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力争将分时租赁打造成公共交通的一部分。2014年,全年配置了租赁车指标4520辆,其中73%即3300辆分配给了纯电动小客车。目前,北京市累计推广新能源租赁车共2827辆。
其次,私人领域的新能源汽车推广。为进一步推广私人领域的电动汽车,北京市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已经覆盖到购车、用车和基础设施等全产业链。
2014年,北京市针对购车环节,率先出台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包括新能源汽车单独摇号,单独配制,牌照指标按照产业发展逐年递增,一比一的市级财政补贴等等。同时,对物业行为进行了规范,鼓励自用充电桩的建设。
2015年,北京市陆续出台了几个政策,主要在用车环节、基础设施及延伸等。2月份出台了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实施意见,明确了居住类建筑将18%的车位配建为电动汽车停车位。4月发布了关于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的通知,规定从6月1日起北京市合法牌照的电动汽车不限行。另外,还发布了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电动校车的指标配制出现了增长的趋势,从1428辆增加到3356辆。
为了保证电动汽车的有序运行,北京市建设了三大保障平台:
第一是公共领域电动汽车运营保障平台,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建设。现在该平台已具备一万辆电动汽车的实时监控能力,并将逐步提升到五万辆的服务能力。
第二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它是提供充电桩位置和状态的导航查询,充电预约等等电动汽车的互联网服务。
第三是国家级电动汽车监测平台。
第三部分,介绍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情况。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的总体思路是“自用慢充主导,公用快充补电”,分三种类型:私人自用,社会专用,公共公用。目前,北京市累计建成充电桩共7500个,其中社会公共公用是1700多个,私人自用是2200多个。
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已由试验示范期进入了产业发展期,其发展重点已经转移到科学的评价体系、技术成熟程度及商业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应适度超前布局和超前建设。总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既要制定合适的鼓励政策,但政策又不能过渡,避免企业对政策和中央资金的过渡依赖。
(电池中国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