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新国标护航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 2016-01-13 10:09:21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
[摘要]从2016年1月1日起,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联合制订修改的5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

 

  从2016年1月1日起,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联合制订修改的5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

  专家表示,随着新标准的正式实施,充电标准不统一这一长期制约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将得以解决,这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6年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国家标准出台

  2015年12月底,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联合发布新修订的5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国家标准,对电动汽车充电的安全性和兼容性问题作出改进,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修订的5项国家标准主要针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问题,包括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接口、直流充电接口、传导充电系统、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和通信协议。与之前的标准相比,新标准细化了多项技术指标,增强了标准的兼容性,提升了充电的安全性。

  兼容性方面,一方面,新标准调整了旧版国标中充电连接器尺寸,增加了电子锁相关的结构定义,保证了与旧版标准的兼容性;另一方面,新标准还增加了通信版本控制,增强了标准向前、向后的兼容能力。此外,新标准修改了部分触头和机械锁的尺寸,但为了避免充电设施与车辆充电不兼容而造成的巨大社会资源浪费,新旧插头插座依然能够相互配合,用户仅需更新通信协议版本,即可实现新供电设备和电动汽车的基本充电功能。

  安全性方面,新标准增加了充电接口温度监控、电子锁、绝缘监测和泄放电路等功能,细化了直流充电车端接口安全防护措施,明确禁止不安全的充电模式应用,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人员触电、设备燃烧等事故,保证充电时对电动汽车以及使用者的安全。

  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表示,新标准对充电接口和通信协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为充电设施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确保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互联互通,避免市场的无序发展和充电“孤岛”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因不兼容而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积极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政策落地。

  “下一步,国家标准委将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加强对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促进充电设施和电动汽车生产企业按新标准组织生产,已建、在建充电设施要按新标准进行升级换代,不断提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通用性和开放性水平的发展。”田世宏透露,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将重点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过程、充电服务平台及充电付费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保障充电接口与通信协议的一致性。此外,《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程》及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平台数据交换系列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正有序进行,公共支付方式及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也都将在未来逐步进驻电动汽车充电领域。

  标准统一势在必行

  “充电桩不兼容、充电难长期制约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而统一标准可以让消费者更加放心购买新能源汽车。”在知名汽车评论员张志勇看来,充电桩接口及通信协议的5项新国标出炉,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我国早在2011年年底就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标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2012年3月开始执行),对于规范和引导电动汽车设计生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该标准出台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大量的数据作为参考,因此对于充电接口与通信协议标准等部分的条款和技术细节规定不够细致。同时,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参数常常给出多个选择,并且标准并没有对其进行限定,只是给出推荐值。由于“强制性”不足,也造成了此后电动汽车充电标准的不统一。

  2015年11月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充电基础设施设备接口、通信协议等技术标准亟需完善。已颁布的部分技术标准未严格执行,造成不同品牌的电动汽车与不同厂商的充电基础设施不兼容,充电便利性大大下降。”对此,《指南》也提出,将坚持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充换电标准体系,为“车行天下” 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表示,在充电标准不明确时,充电桩生产企业主要依赖于电动汽车生产企业,无法做长期投资的规划,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范发展。

  对于此次新标准的出台,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郑栅洁表示,国家能源局下一步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准入,把符合新标准作为充电设施市场准入的条件之一。同时,国家能源局还将开展充电设施操作性测试活动,开展充电服务平台的信息互通标准研制,实现充电结算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设施通用性和开放性。

  无线充电标准亟待建立

  对于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未来的发展,贾新光表示,发达国家正大力发展的无线充电技术也应被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业内认为,我国应加快建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标准,推进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应用示范工程,加大对相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动态无线充电技术,助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据了解,无线充电相当于把电能转换为电磁信号,汽车接收“信号”之后,再把磁能转化为电能。对此,相关车辆需安装相应的接收设备,地面充电设计也要做好相应的设备布局和安装。与传统充电站、充电桩相比,无线充电优点颇多:充电设施布置灵活。只需改造现有停车场、路边停车位,就能给电动汽车充电,甚至可以把发射端埋在部分路面之下,届时电动车可以在这些路段实现边行驶、边充电,不会占用过多城市空间;用户使用更加方便。无需插入式电缆即可实现高速无线充电,不仅免去了传统充电桩接线所需要的停车和等待时间,而且已经出现的充电车道,更是从静态无线充电向动态无线充电延伸,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固定位置充电时间,提高了电动汽车的使用率;充电过程相对安全。无线充电无火花及触电危险,无积尘和接触损耗,能适应多种恶劣环境和天气。

  从国外汽车企业来看,丰田、沃尔沃、奥迪、日产等都已经开始研发或测试旗下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系统。国内方面,中兴新能源汽车已正在试运营的无线充电线路9条。目前,中兴无线充电设备能够达到3.3-60千瓦的充电功率,传输效率达到91%,整个系统效率不低于86%。

  据了解,标准不统一也是无线充电技术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无线充电只在小功率充电方面有一些国际标准,而针对电动汽车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标准还处于空白。

  专家表示,我国应加快建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标准。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安全可靠”的原则,将无线充电设施的建设布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技术衔接,并首先从公共交通领域入手。要求无线充电设施供应商、汽车生产商在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与之相适应,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要保证技术标准能适应多种类型蓄电池系统和适应各种电压等级的能力,除保障电动公交充电使用外,还与各类电动汽车上的不同蓄电池系统实现充电特性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