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张华民: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发布时间: 2014-11-18 10:57:21    来源: 电池中国网综合
字体: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华民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文章,对液流电池、锂硫电池以及锂空气电池等三种电化学储能电池技术进行系统分析,阐述了电化学储能电池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金属空气电池技术

  1988年,张华民在日本九州大学综合理工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前向恩师请教下一步研究方向,恩师回答,“如果要做材料,建议你研究低维材料(纳米超细粉、纳米线及纳米膜材料),如果要做电池,建议你关注金属空气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的关键和难点是空气电极材料和结构,如果能解决空气电极的问题,电池技术就会产生革命化的进步。”20多年过去了,金属空气电池特别是锂-空气电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取得许多重大进展。

  锂-空气电池以金属锂为负极,空气中的氧为正极活性物质,通过锂与氧之间的电化学反应,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该电池理论能量密度可达约3500Wh/kg,为锂离子电池的10倍,与汽油接近。着眼于锂-空气电池的潜在应用前景,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工作。IBM公司一直致力于“电池500”项目,期望实现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航500英里的目标;而日本的旭化成等企业的加入将推动隔膜与电解液的研究。

  锂-空气电池并非全新概念,其最早由洛克希德公司研究人员于1976年提出。1996年,Abraham等人提出有机电解液体系,开创了锂-空气电池研究新局面。目前,锂-空气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正极,其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各项性能指标。能量密度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石墨烯类材料。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制备了一种具有气泡式结构的分层石墨烯材料,实现了约15000mAh/g的放电比容量,远超现有锂离子电池。

  然而,锂-空气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生成的含氧中间态产物会与碳材料、电解液等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大量副产物的生成(如碳酸锂等),极大地影响了电池的循环过程,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Bruce等人将多孔金和碳化钛用于正极,可有效抑制副反应,1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大于95%。

  高能量密度是锂-空气电池的主要优势,而循环稳定性是其技术发展的关键和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金属锂的纯化和锂负极保护与充放电过程中的枝晶抑制,高活性正极催化组分以及选择性透氧膜的开发,电池结构设计集成技术等均是其实用化过程需要有效解决的问题。

  延伸阅读:【作者简介】

  张华民,现任中科院大连化物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领域:

  1.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开发

  2.液流储能电池关键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开发,液流储能电池的系统集成

  3.可再生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技术的研究开发,可再生燃料电池的系统集成

  主要学术成就:

  自2000年起,作为课题负责人负责主持并完成科技部“燃料电池技术”“九五”攻关项目及中科院科研项目,科技部“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燃料电池发动机2”课题一期和二期研究开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二期重大项目“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氢源技术”,863后续能源领域“氧化还原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开发。

  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大连化物所与上海汽车集团合作项目《车用燃料电池应用基础研究》的开发,负责欧盟第六框架国际合作项目及三星合作项目等。主持与企业合作的“大功率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及示范”项目。

  回国后,张华民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发明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获得国家四部委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一项,GM中国科技成就二等奖一项。共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近70余项,国际专利16项。(内容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官网)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