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14日,以“产业发展新生态”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首届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院长卢世刚表示,与国外电池产业相比,我国电池产业缺乏竞争力,建议电池行业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卢世刚指出,我国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主要包括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三类化学体系。镍氢电池技术已很成熟,在普瑞斯混合动力汽车上已广泛使用。而锂离子电池,按照分类有磷酸铁锂(LFP)、锰酸锂(LMO)、镍钴锰酸锂和镍钴铝酸锂,后两者亦称为三元材料。由于三元材料单体能量可达到180Wh/kg,极限密度可达250~ 260 Wh/kg,目前锂离子电池正在从磷酸铁锂向三元材料转变,所以,三元材料将是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
谈及我国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卢世刚认为,我国已基本掌握了车用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我国的动力电池开发与整车开发基本同步:即在“十五”期间开始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及燃料电池的研发,“十一五”期间提速磷酸铁锂电池研发与产业化;“十二五”期间深入推进三元材料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
从技术层面讲,我国开发的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及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我国的锂电池的循环寿命突破了一千次,使用寿命可达五年,成本低于每瓦时三块钱。
从产品层面看,磷酸铁锂电池已趋于成熟。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目前我国车用电池中绝大多数是磷酸铁锂电池,而三元材料的动力电池是近两年才开始在电动汽车上进行示范应用。如比亚迪电动汽车是采用盐酸铁锂电池;上汽、北汽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是磷酸铁锂;而一汽奔腾是采用三元材料的动力电池。
卢世刚认为,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现在我国的电池产业在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系统、电池装备、检测仪器等都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像北大先行、天津巴莫及北京当省等正极材料企业和贝特瑞、杉杉等负极材料企业在国际市场中都具有竞争力。2014年,我国电动汽车的销量为8.4万辆,据估算,电池销售额应达到50亿元,按照目前的发展形势,预计2015年电池销量将会提高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