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接受录制《新能源1+1》节目
2017年年末,一则锂电行业标准发布的消息,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这部名为《锂离子电池企业生产安全规范》的行业标准,填补了我国锂离子电池企业安全生产相关标准的空白,并成为全球首部锂离子电池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制订发布这部标准的主体机构,是国家一级行业协会——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而其组织者则是协会秘书长、被誉称为协会“CEO”的刘彦龙。
说起电源行业协会,在业内还是很有知名度的,如今做得也是风生水起,“吸粉”甚多。但作为协会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刘彦龙却坦言,他与这家行业协会的“缘分”,却似有几分的“天注定”。
上世纪80年代末,情报工程专业毕业的刘彦龙,被分配到了现在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简称“十八所”)情报室,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随着电池行业的逐步兴起,十八所依托自身在电池领域的影响力,正在筹备成立一家电池行业的专业协会。刚刚分到十八所情报室没有几个月的刘彦龙,被领导指派参与到协会的筹备工作中。从此,刘彦龙就与协会结下了近30年的缘分。
在刘彦龙眼中,协会这个舞台,比十八所 “大得多”,但在这家他亲自参与筹办、民政部注册备案的国家一级行业协会中担任秘书长一职,时至今日,他仍然感觉有些“诚惶诚恐”。
在刘彦龙的记忆中,自己属于性格较为内向的那种,所学的专业都是要和文字打交道的,并不善于言谈和社交。而参与到协会的运营工作中,则不可避免地要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上级主管部门,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学者,甚至还有媒体……这对于本不善言谈的刘彦龙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同时,随着打交道的人多了,如何更好地调动政、企、学等多方资源,让他们“为协会所用”,推动协会不断向前,助推整个行业更好地发展,也是刘彦龙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对此,刘彦龙直言,曾经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想过打退堂鼓,但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迟早要去面对,逃避不是办法,只能在工作中不断调整、适应,尽可能把协会工作做好。好在通过自己和协会一班人的不懈努力,协会不仅快速走上正轨,而且在业内影响力越来越大,说是“风生水起”那也是当之无愧的。
从1989年到2018年,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从成立之初的1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500余家,推动电池行业规模从百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3000多亿元。这些变化,无疑成为对刘彦龙工作成就的肯定。
近几年来,随着行业结构、市场环境的变化,电源行业协会的发展思路也在随之调整。刘彦龙认为,首先需要调整的,是人的观念。“行业协会”已经从一个颇具行政色彩的机构,转变成以服务为主的组织,“指导”的色彩已经变淡,“服务”的意味正在增强。其次,协会应更紧密地跟随国家政策方向,协助会员企业更好发展。也只有为企业、为行业、为政府做好服务,行业协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历经改革开放40年中的关键时期,电源行业协会已经发展成为电池行业中数一数二的行业协会,并得到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认可,这让刘彦龙颇感欣慰。而已年过半百的刘彦龙,面对协会的下一个30年发展,依旧踌躇满志。他已经把“协会CEO”当成了自己毕生的工作,并希望通过业内外的共同努力,将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展成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行业组织。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