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中国网  >  政策  >  新能源汽车  >  整车
造车热潮继续发酵 新能源汽车再添新忧
2017-05-02 09:37:00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动大客车电动乘用车

造车热潮继续发酵 新能源汽车再添新忧.png

  随着我国成为新能源汽车大国,无论是先到者还是跨界者,这个具备千亿级想象空间的市场蓝海都引来源源不断的“玩家”。“2017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先抑后扬,全年销量或达85万辆,二季度起市场有望发力,至三、四季度可能会全面爆发。”曾有舆论这样指出。而去年,国内新能源车的实际销量为50.7万辆,同比增幅53%。

  相比较传统燃油车市,今年的新能源市场看似一片波澜不惊,但是开局的表现令业内人士惊出一身“冷汗”。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国内新能源车产销量分别为6889辆、5682辆,同比分别下降近69%、74%。事实上,“补贴退坡”和“推荐目录重申”双重叠加因素被视作年初销量骤减的根源所在。

  尽管开局情况一般,经过前两个月的销售爬坡,3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产销已开始逐步走强。尤其是在纯电动乘用车方面,依旧占据着新能源市场主力,占比83%。在3月中旬印发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明确提出,第三批新能源汽车申报领域,共涉及86家企业的697个型号,而第二批只包括35户企业的218个型号。而这也意味着,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放量将迎新一轮高涨热潮。

  除了传统汽车企业加速布局外,新能源汽车投资热早已初现端倪。事实上,自从新能源汽车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民间的造车热情便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一大批新势力在资本、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助推下风起云涌。

  仅仅传统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据上海证券报日前消息称,仅国内前十大乘用车企业的2017年新能源车销量目标之和,就已经超过52万辆。具体来看,北汽新能源的销量目标(保底)为17万辆,争取20万辆;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目标为不低于10万辆;吉利、众泰、长安、江淮、上汽、奇瑞、江铃众泰、广汽等厂家的新能源车生产目标则分别为不低于5万辆、4万辆、3.17万辆、3万辆、2.3万辆、2万辆、1.8万辆、1万辆。

  如今造车新势力为新能源投资再添一把火。除了已经拿到纯电动乘用车造车牌照的企业外,诚如乐视超级汽车、蔚来汽车、车和家等互联网造车大军也纷纷杀加速布局电动车整车制造领域。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企业发起一波造车势力后,与汽车相关的零部件企业、工程公司也不甘落后。知名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先是收购了美国电动汽车公司Karma,随后在国内又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第六张新能源汽车准入牌照。

  如果按照200家新建新能源汽车公司数量来推算,其总体规模是11家获得资质企业的20倍,即总产能将超过千万辆级,投资额将达到3000亿元。但伴随资本过热而来的问题是潜在的产能过剩。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占年度汽车产量超过98%的37家主要汽车企业已形成汽车整车产能3122万辆,其中乘用车产能2575万辆、产能利用率81%;商用车产能54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2%,这意味着我国汽车行业已经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

  按照电动大客车与电动乘用车1:10的市场销售比例估算,170GWh/年产能规模可以满足年产50万辆电动大客车和500万辆电动乘用车的总需求。而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测算,这是我国2025年后的目标。无疑,产能过剩问题已日益迫近新能源汽车这一新兴产业。对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曾直言:“最担心的是只关注了量的上涨而忽略了技术的进步。如果把所有资源都用在产能扩张上,前景并不会好。”

  眼下新能源造车热潮还在继续,资质还在审批,产能和投资还将不断涌入,然而大浪淘沙之后,竞争中必定会产生优胜劣汰,也将产生产能过剩。而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使命的新能源车产业,能否经受住真正市场竞争的考验,破局“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的尴尬现实?这或许是值得业界深思的命题。

稿件来源: 中国环保在线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