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中国网  >  资讯  >  行业动态
效率“不增反降” 产线自动化为何成“鸡肋”?
2017-09-26 09:21:00
关键词:动力电池锂电池

timg.jpg


  随着政策和消费者对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日渐提高,在谈到提高锂电池一致性和降低成本时,通过高水平的锂电设备自动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一致性,以降低成本,一直被视为见效快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因而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本身,都对电池的智能制造和设备的自动化生产寄予厚望。近日,工信部陆续发布《关于组织实施2017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的通知》(下称“新模式项目”)和《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下称“示范项目”) ,入围的动力电池企业也由去年的4家上升到21家。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的“新模式项目”企业将会得到2000万-1亿元的资金支持,“示范项目”在建成通过后,也将获得相应的政府补贴。

  在政策引导和行业趋势的推动下,今年以来,锂电行业内爆发了一轮又一轮升级和改造自动化产线的热潮。不过却普遍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上了自动化产线以后生产效率并没有提高,反而与设备最初的设计产能相去甚远。

  这主要缘于三方面的影响:首先单机设备的工艺水准较低,锂电池厂商在采购电芯的自动化产线时,通常是由专业自动化公司将来自不同厂商的设备或模块,整合成一条自动化产线。

  而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同企业的设备的一致性和兼容度较差,在工序的衔接部分故障率较高,往往因为某一故障,导致整个产线停摆,影响产线效率。

  其次,产线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标准还未确立,包括来料、湿度、极片张力等很多因素都处于不可控的状态。

  锦明科技装配事业部部长王玉宝指出,目前国内自动化生产的稳定性仍面临物料一致性较差的挑战。这些目前难以控制的因素,对设备的使用条件要求极高,极大地削弱了产线的效率,相关产业标准也亟待制定。

  最后,系统软件的调度管理能力较弱,设备企业虽然在硬件上基本实现了机器生产,但是在系统管理和设备调度上功能偏弱,容易出现单机设备与产线无法联动、在线监测失效等诸多问题。

  同时,由于设备厂家与电池企业在设计时缺乏深度沟通,导致各个环节的检测和数据无法整合进软件调度中,因此产线整体的效率很难提升上去。

  据了解,当前大部分锂电设备仅能实现某些工段的自动化,电池设备自动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王玉宝指出:“智能制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制造业的一种全新打造,我们目前仍处在智能化1.0时代”。

  不过王玉宝也提到,智能化、大数据化、自动化是锂电设备领域已经确认的发展方向不会改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收集和工艺技术的不断提升,以上的技术和规范难题也将一一解决,只不过应该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稿件来源: 动力电池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