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力电池试图“追赶”中韩
发布时间:2024-09-25 14:31:00
关键词:动力电池

  曾经,日本动力电池在全球遥遥领先,但近年来却逐渐落后于中韩。松下曾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动力电池厂商,目前已经被中国的宁德时代取代,并被比亚迪、LG新能源、SK On等反超。

日本动力电池试图“追赶”中韩

  SNE Research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约364.6GWh。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SK On、中创新航、三星SDI、松下、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其中,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占据六个席位,韩国企业占据三个席位。而日本只有松下一家,装机量为16.2GWh,同比下降25.1%,排名已降至第七位,市占率下滑至4.4%。

  为追赶中韩企业,据外媒报道,近期丰田、日产等日本汽车产业链企业将在政府的支持下,扩大其国内动力电池产能,计划投资约1万亿日元(约合500亿元人民币),到2028年将日本国内的电池产能扩大50%至现有水平的1.5倍,即从80GWh/年提高到120GWh/年。按照日本经产省的规划,到2030年将其国产电池产能提升至150GWh。

  “日本政府将为12个电池或电池零部件、材料或生产设备项目提供高达3500亿日元(约合170亿元人民币)的补贴支持,”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斋藤健表示,希望这些努力将加强日本的电池供应链和在电池行业的竞争力。

01

纷纷加码产能

  据了解,丰田拟总投资2450亿日元(约合120亿元人民币),将其本土电池产能提升至9GWh,主要是通过提高与松下合资的两家电池子公司产能来实现。其中,丰田将在福冈县新建面向电动汽车的电池工厂,计划在2028年投产,配套临近的雷克萨斯汽车装配厂。另外,丰田还将在兵库县投建电池工厂。

  同样是在福冈县,日产拟投资1500亿日元(约合73亿元人民币)建车用电池工厂,规划产能为5GWh。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日产将投资方向瞄准了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据悉,该工厂计划将于2028年夏天投产,主要用于配套微型电动汽车。

  作为日本最大的电池厂商,松下能源将与斯巴鲁、马自达拟共同投资约5500亿日元(约合270亿元人民币),在东京以北的群马县和大阪府建设下一代圆柱电池工厂。从2027年起,松下能源将为斯巴鲁和马自达生产这种电池。根据规划,到2030年群马工厂年产能将达到16GWh,而大阪工厂年产能将达到4GWh。

  除此之外,日本电池公司杰士汤浅计划在2024财年,将供应三菱汽车的电池产量提高约30%。据悉,杰士汤浅将向其位于滋贺县的工厂投资数十亿日元,该工厂将为三菱Eclipse Cross插电式混动车和Minicab电动车生产电池。

  在电池材料方面,今年9月化学产品制造商日本触媒宣布,将在福冈县建设新电解液工厂,目标是到2028年开始商业投产双氟磺酰亚胺锂盐(LiFSI)。该公司预计将投资375亿日元(约合18亿元人民币)建设这座工厂,新工厂年产能预计为3000吨,如果上述锂盐产品全部用作电解液,能够满足21GWh电池生产需求。

02

欲通过固态电池实现“超车”

  一方面大力扩大电池产能,另一方面日本还以举国之力推动固态电池商业化,试图实现“弯道超车”。此前,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发布全固态电池攻坚计划,丰田、本田、日产、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旨在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

  去年9月,丰田宣布在固态电池研发领域实现关键进展,预计2027年或2028年开始大规模生产。此外,丰田还宣布同日本能源巨头出光兴产达成协议,将合作开发固体电解质的量产技术,旨在确保2027至2028年有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车辆上市,并在此后实现全面量产。

  据了解,日产汽车正在其位于横滨的工厂建设一条新的全固态电池试生产线,预计在2025年3月开始生产,并计划于2028年推出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日产汽车透露,其所研发的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将显著提升,相较于传统锂电池,其能量密度大约可提高至两倍之多。

  本田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该公司预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固态电池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渐普及到本田的多个车型中。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下一代技术的固态电池要实现量产并不容易。今年3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日本汽车制造商等鼓吹的电动汽车固态电池,距离商业化还有数年时间,这项技术还不够完善,缺乏耐用性,且仍然存在安全问题。

  “固固界面”是目前固态电池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采用固态电解质,固态电池的离子电导率低,致使电池充放电速度较慢、容量衰减较快。而且,固固接触性和稳定性比液态更差。要保证固固的紧密接触,需要外部极大的压强,但给外壁材料加压,电池整体重量会急剧上升。

  实际上,“全固态电池正极、电解质、负极的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力学性质都还需改进,材料间兼容性、界面稳定性仍需提升。”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孙学良指出,固态电池整体的安全管理策略,以及工程化制备技术尚不成熟,这些都是还需突破的难关。

  截至目前,中国和韩国众多车企和电池厂商也都在大力布局固态电池,其中中国已经在半固态电池领域实现装车,在全固态电池方面也在持续突破。日本厂商若想通过固态电池实现“翻盘”也并非易事。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