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锂电为主的储能产业链,在经历了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行业“洗牌”正在加速。
一方面,多家跨界入局者以及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储能产业链企业,接连宣布此前规划的产能建设项目搁浅或暂停,甚至被迫退出赛道。
另一方面,仍有大量新玩家涌入储能赛道。数据显示,今年1-7月新注册的储能相关公司近5万家,日均增长超过200家,但近三个月以来增速有所放缓。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基于当前储能产业趋于深度竞争的背景下,应当理性对待“入局”及“扩产”,因为极度“内卷”的竞争正在加速产业分化迭代,新入局者被淘汰出局的概率极高。
实际上,在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之下,储能产业经历产能、价格的疯狂竞争后,已迈向更为纵深的产品、技术、渠道及服务等全方位的竞争阶段,“强者恒强”的趋势已开始凸显。
01
35亿元储能电池项目宣布“暂缓”
电池中国获悉,近日,黑芝麻在回复投资者关于“投资35亿元的年产8.9GWh储能电池项目”进展时表示,“根据外部经济形势和所处行业的发展态势,严控投资风险,避免投资损失,暂缓新能源储能项目建设。”
这与其决定跨界磷酸铁锂储能锂电池领域,信誓旦旦表示“当下正是储能产业的发展良机”,仅相隔一年时间。
其实早在今年4月,黑芝麻就曾发布公告称,由于国内新能源电池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暂缓项目建设。有报道称,彼时其35亿元储能项目已被叫停。
据悉,黑芝麻原计划中的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拟分两期建设,主要用于生产50Ah、100Ah、300Ah三个规格的磷酸铁锂电池,一期预计在2025年1月达产,二期项目预计在2025年10月达产。这一规划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其紧跟“风口”,大胆迈出“跨界”储能领域的第一步。只不过,供应端的快速放量导致储能产业链的供需错配很快出现,并且价格持续下探,使其储能项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有观点认为,其能果断叫停项目,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还能及时止损,否则只能面临更为严重的亏损局面。
02
国内外多个储能项目终止、延期,产能投资加速退场
实际上,不止黑芝麻,继2023年国内十几个储能相关的项目被宣告终止后,今年以来,国内外又有多个储能、锂电池产能项目宣告终止、延期。
6月,国际实业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江苏中大杆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大杆塔”)拟终止此前规划投资5.26亿元,建设4GWh磷酸铁锂储能电池Pack集成生产线项目。其给出的终止项目原因与黑芝麻类似,同样是为了确保投资安全,认为同期国内多家企业挤入锂电池赛道,预判市场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且国际订单存在不确定性,遂决定终止扩产。
同样试图“跨界”,却惨遭失败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主营新型面板显示器件的宝明科技,其在4月发布公告称,拟终止原计划投资62亿元的复合铜箔生产基地项目;主业为精细化工产品的华软科技同在4月宣布终止总投资4.5亿元的两个电解液添加剂项目。
不仅仅是跨界者,即便是锂电行业巨头们,在极度“内卷”的市场环境下同样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不得已开始缩减投资,放缓项目建设进程。
此前,新宙邦将荆门新宙邦年产28.3万吨锂电池材料项目二期,10.3万吨锂电池电解液产能的预计可使用状态日期,延长至2026年12月31日;天力锂能终止用于三元材料的5.31亿元募投项目;诺德股份宣布将年产1.5万吨铜箔项目延期……
国外锂电巨头同样如此,6月底,LG新能源表示,暂停建设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储能系统电池生产线。据悉,该工厂计划生产用于电动汽车的46系列大圆柱电池和用于储能的磷酸铁锂软包电池,规划年产能分别为36GWh和17GWh。
此外,7月底,LG新能源还暂停了与美国通用汽车合资建造第三座电池厂的计划。与之类似,松下取消挪威电池工厂计划;BritishVolt公司取消加拿大电池工厂建设;德国BMZ电池取消德国工厂计划。据悉,仅此四个项目规划产能已逾150GWh。由此可见,规划中的产能由于资金、市场预期等多方面的问题,被延期甚至终止的项目数量正在增加。
从国内锂电产业链的整体开工情况来看,据电池中国了解,一季度,多数储能电池企业开工率不足5成;二季度,主流电池厂商基本突破6成,整体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下半年有望提升至70%以上。
03
头部电池企业竞逐海外市场
今年以来,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正在加速释放。与跨界者和储能产业链中小企业境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头部储能电池厂商已在全球储能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订单高峰,正以签订订单、建设海外生产基地等方式展现着其技术实力与产品竞争力。
数据显示,今年7月,我国储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470%。订单方面,有统计显示,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国轩高科、海辰储能、阳光电源、晶科能源、天合储能等头部电池企业已斩获超70GWh储能订单。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订单不仅数额较大,且分布广泛,覆盖全球多个储能市场。例如,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分别与美国头部系统集成商Powin达成15GWh、12GWh、5GWh电池采购协议;阳光电源签约了沙特ALGIHAZ全球最大储能项目,订单规模高达7.8GWh;宁德时代与Rolls-Royce达成战略合作,将把宁德时代6.25MWh天恒储能系统引入欧盟和英国市场;天合储能在英国市场与Pacific Green达成了1.5GWh一体化解决方案合作;晶科能源在澳大利亚、欧洲、中东市场签订多项储能项目订单……
除此之外,头部电池厂商也在通过布局海外生产基地的方式“出海”。例如,远景动力在西班牙开工建设电池超级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亿纬锂能在马来西亚投资约32.8亿元人民币建设储能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制造项目等。
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出海”也在极大挑战着中国电池企业应对不同国家政策变化、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等的应对能力。归根结底,若想长久生存,技术、产品、效率、渠道、服务、品牌影响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才是企业需要不断夯实的根基。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