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文,公开征求对《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下称“动力电池新标准”)等五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4年7月27日。
其编制说明显示,动力电池新标准将代替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安全要求,筑牢动力电池安全底线,维护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
这意味着动力电池安全要求较此前将进一步提高,其中最受业界关注的是:当动力电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热扩散后不起火、不爆炸,将成为动力电池新的强制标准。
资料显示,此次是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下称“电动车辆分标委”)负责组织开展相关标准的修订工作,标准起草组由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涵盖电动汽车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等企业/机构。
动力电池新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的适用范围、安全要求、试验方法等细则。
适用范围明确为动力蓄电池,不包括不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如12V低压辅助电源。此外,考虑到行业技术发展,标准范围应能涵盖钠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新型动力蓄电池。
相较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动力电池新标准对温度冲击试验、盐雾试验、电池系统保护类试验、电池包或系统挤压试验、外部火烧试验、热扩散分析及验证、电池单体充电后安全、电池包或系统底部防护等方面的主要技术标准做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动力电池热扩散分析及验证细则显示,在安全要求方面,基于热扩散保护范围由乘员安全扩展到财产安全的行业共识,动力蓄电池安全标准专题研究组讨论后决定,进一步提升热扩散要求至“不起火、不爆炸”。
企业(动力电池热扩散)“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相关调研问卷反馈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2月,已有78%的企业已具备(动力电池热扩散时)“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基于上述情况,动力蓄电池安全标准专题研究组一致认为,将热扩散要求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具备技术可行性。
电池单体安全性试验方法包括:过放电、过充电、外部短路、加热、温度循环、挤压、快从循环后安全等;电池包或系统安全性试验方法包括:振动、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挤压、湿热循环、浸水、热稳定性(包括外部火烧、热扩散)、温度冲击、盐雾、高海拔、过温保护、过流保护、外部短路保护、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底部撞击等。
其中,热扩散分析与验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乘员安全及财产安全。由此,动力电池新标准规定:电池包或系统在单个电池因内部短路引发的热失控后,应不起火、不爆炸,并在不晚于热失控发生后的5 min内提供一个热事件报警信号,且在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之前,以及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之后的5 min内无可见烟气进入乘员舱。
在验证方法上,动力电池新标准推荐制造商采用的触发热失控的试验方法包括针刺、外部加热、内部加热这三种,制造商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方法来触发热失控。
动力电池新标准推荐的热失控触发判定条件:a)触发对象产生电压降,且下降值超过初始电压的25%;b)监测点温度达到制造商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c)监测点的温升速率dT/dt≥1 ℃/s,且持续3 s以上。当a)和c)或者b)和c)发生时,判定发生热失控。
动力电池新标准还规定:如果采用推荐的方法作为热失控触发方法,且未发生热失控,需证明采用如上三种推荐方法均不会发生热失控。触发电池单体热失控后,在试验环境温度下至少观察2 h,且所有监测点温度均不高于60 ℃,结束试验。
这意味着,试验时,当制造商采用推荐的三种触发方法均未触发热失控,则认为电池产品无法被触发热失控,试验通过。
当触发热失控,则需要观察:电池包或系统不起火、不爆炸,并在不晚于热失控发生后的5 min内提供一个热事件报警信号,且在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之前,以及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之后的5 min内无可见烟气进入乘员舱,则判定电池包或系统试验通过;如果发生起火、爆炸、未在5min内发出警报、发出警报前后5min内有烟气进入乘员仓中的任何一种情况,则判定试验不通过。
业界人士认为,“安全是电动汽车最高级的豪华”,动力电池新标准无疑将进一步为电动汽车安全保障保驾护航,同时给电池企业提出了更为严苛的安全标准。实际上,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欣旺达、力神电池、瑞浦兰钧、正力新能等头部电池电池均已应用或具备“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及能力。
需要提及的是,此次动力电池新标准适用范围不仅涉及锂电池,还包括钠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动力电池安全技术水平,并引领全球动力电池安全规范。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