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化学体系,从而降低单位瓦时成本,是未来大圆柱长远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圆柱电芯的优势所在。”
广州凌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梅骜博士,在“Li+学社技术大讲堂(第20期)”上作主题为《大圆柱电芯的发展机会与挑战》的报告时如是说。
2月23日,由电池中国网主办的“Li+学社技术大讲堂(第20期)”在上海举办。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关注大圆柱——大圆柱电池的潜在优势与挑战”,主办方邀请了相关院校专家和新能源整车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动力电池制造及设备、材料企业技术带头人,着重探讨大圆柱电池在开发设计、性能等方面的优势及所面临的挑战。
梅骜从行业发展周期、市场应用需求、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指出,低成本是对动力电池的终极需求。未来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选择与竞争,都将围绕着哪条技术路线更有成本竞争力来开展。而依赖技术降低成本,一直是动力电池行业前进的本源驱动力和发展出路。
为此,梅骜就大圆柱未来的发展作出研判,并提出建议:
1. 大圆柱必须坚持高能量密度的路线,才能满足应用要求。
梅骜认为,“在纯电动乘用车市场,相比方形电池,大圆柱电池需要在化学体系上升级,来弥补其成组的空间损失,因此,高能量密度化学体系是大圆柱电芯的必选项。”
2. 长期来看,要持续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材料化学体系在大圆柱电芯上的应用。
梅骜分析指出,“一是,大圆柱电芯因为使用了高能量密度的材料化学体系,如高镍三元正极、含硅负极等,短期的材料成本很难低于使用中镍三元正极、磷酸铁锂正极、石墨负极的大容量方形电芯;二是,持续探索更高能量密度的化学体系材料,从而降低单位瓦时成本,将是未来大圆柱长远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圆柱电芯的优势所在。”
3. 生产制造成本是大圆柱电芯参与竞争的核心关键点。
梅骜指出,电芯生产制造成本占动力电池总成本接近20%,并强调,“大圆柱电芯在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生产设备单位成本’和‘生产良率’。”
4. 简化电芯结构和提高工艺可制造性,是未来大圆柱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攻关方向。
目前,“生产制造效率上,大圆柱电芯与方形电芯仅仅能够‘打平手’。”梅骜表示,“但从当前的大圆柱结构和工艺来看,46系大圆柱电芯生产制造速度达到300ppm已经接近极限。”
梅骜的判断是,简化电芯结构、缩短制造工艺步骤、提升大圆柱电芯的可制造性,是大圆柱电芯路线未来生产提速的重要方向。
5. 短期,通过提升生产制造良率,大圆柱成本竞争优势将显现。
生产良率是影响成本最核心的一项。不仅如此,梅骜认为,“短期看,提高生产良率也是大圆柱电芯实现成本竞争力反转的关键和唯一制胜点。而且大圆柱电芯具有先天优势和机会,可以在生产制造良率上取得领先,以此弥补材料成本(短期难以降下来)的不足,从而实现整体电芯成本竞争力的领先。”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