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刘金成:动力业务“显性化”明显 但还没有做到“足够好”
发布时间:2021-11-25 15:52:32
关键词:动力电池

今年年初,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在与电池中国交流时曾表示,2021年将是公司在动力市场“显性”之年。再过1个月,2021年就要过去,回首来看,亿纬锂能今年的动力电池业务表现如何?刘金成会对其动力、储能产业发展如何打分?

 

日前,电池中国小编再次来到亿纬锂能惠州总部,与刘金成做深入交流。


亿纬锂能刘金成:动力业务“显性化”明显 但还没有做到“足够好”


亿纬锂能发布的2021年H1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60亿元。其中,动力电池业务收入38.91亿元,同比增长185.95%;消费类电池业务营业收入26.69亿元,同比增长47.03%。一方面显示亿纬锂能动力电池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表明动力业务已上升为亿纬锂能的主营业务之一。

 

刘金成告诉电池中国,截至目前,公司今年软包动力电池出货量已超过8GWh,全年软包出货预计将达10GWh,国内主要配套小鹏汽车,海外配套戴姆勒、现代等车企,“所以整体来看,今年动力电池出货在十几GWh,这个量应该仅次于宁德时代、比亚迪,应该在第3的位置。”刘金成判断,随着新产能逐渐落地、产品线不断完善、丰富,相信公司在2022年、2023年市场占有率会迅速提升,目标是2023年做到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装机量占比达到10%以上。

 

产能建设方面,今年10月,亿纬锂能宣布将在成都建设50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11月,亿纬锂能与荆门市政府签订协议,将在荆门市建设年产152.61GWh的荆门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园项目。据统计,亿纬锂能已建、在建、规划产能规模已进入国内前3。

 

“大体上我们以荆门为中心,上到北京,南到广州,西到成都,东到上海,都在1000公里范围内,所以在这里建设一个大型的基地对满足交付是非常有帮助的。”谈及在荆门建设超大型电池产业园项目时,刘金成表示,通过引入产业链合作伙伴,荆门产业园最终会形成一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将成为中国锂电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单元。此外,刘金成还透露,未来荆门产业园会是亿纬的“黄埔军校”,培养人才和干部队伍,支持亿纬在全球布局。

 

受益于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爆发,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爆发式增长,进而导致上游原材料、装备需求“井喷”,引发一系列涨价潮。访谈交流中,刘金成表示,上游供应端涨价,是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后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是我们必须尊重的现实,它是合理的,“但是我本人并不是太关心涨价这件事,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时候。还是在于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制造水平方面是不是真正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和竞争。”

 

11月初,亿纬锂能宣布,启动建设20GWh乘用车用大圆柱电池项目,业界推测亿纬锂能要率先在全球建设4680/4695大圆柱电池。事实上,近年来,亿纬锂能生产制造的xHEV电池、锂原电池、软包电池、电动工具电池等多个产品系列走在了全球前列。“亿纬的定位是一个勇于创新、勇于开辟道路的公司,并不是一个长期追随者。”刘金成谈道,他们总是希望和坚持把自己做成行业里很优秀的一份子,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希望成为一个有技术影响力的公司,相信用不了太长的时间,亿纬锂能在动力、储能电池领域,也会走到全球前列,特别是在新技术、新产品这块。

 

在全球汽车向电动化加速转型,“双碳”战略推动下,未来动力电池上游关键材料的需求急速增长。基于此,头部电池企业纷纷进行供应链布局。今年以来,亿纬锂能在镍、钴、锂资源,碳酸锂、氢氧化锂、高镍材料、磷酸铁锂、隔膜、负极材料、电解液等关键环节相继与国内各领域头部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成立合资公司,共建产能。

 

刘金成表示,通过与战略伙伴成立合资公司,预计可满足公司25%的原料需求,剩余的75%我们都要从市场中采购,“我们并没有想去打破市场的供应平衡,还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供应商支持;同时,有了这25%的战略供应商支持,对亿纬参与全球大项目的竞争将提供有力支撑。”

 

访谈中,刘金成还就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大圆柱电池等多个产业核心焦点,与电池中国进行了深入交流。


以下为电池中国与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交流摘录:

 

 

电池中国:亿纬是国内动力电池领域龙头企业之一,您对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应该有很深的感受,您怎样看待我国乃至全球动力、储能产业未来的发展?

 

刘金成:前景是毫无疑问的。过去我们还只是关注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现在从国家“双碳”战略及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义和看待,其实动力、储能电池的需求才刚刚打开,它的需求量会很大。

不管是汽车用电池,还是储能用电池,在未来几年都会有很快速的发展,这个发展速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电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朝气蓬勃,同时很多关联度不高的企业都高调进来,国家工信部最近出台一个《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对新建项目能量密度有要求,同时还提到“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在您看来,目前锂电产业发展的主要风险在哪里?

 

刘金成:大量的人来投资磷酸铁、磷酸铁锂,还包括大规模的电池扩产安排,可以说现在市场进入到一种比较狂热的状态。这种状态发展,后面会有比较大的产能过剩风险,特别是低端产能过剩的风险。尤其是磷酸铁这一部分过剩产能预计会很显著,这是一个可以看得到的风险。要化解风险,唯一的办法是已经投资的企业把产品质量真正做好;如果产品质量做不好,将来会很困难。

 

电池市场的需求确实非常大。各家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扩产,有的目标是“越来越大”,部分企业规划产能已到500GWh。


第一,这些扩产规划反映了动力、储能行业需求确实很旺盛,行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这是非常正面的。如果企业的扩产是基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那是很好的信号。

 

不过,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为扩大规模而扩大规模的话,产能也会有风险,特别是低端产能过剩的风险。这种风险属于“灰犀牛”,而不是“黑天鹅”,是可以看得到,或者隐隐约约能感觉到“灰犀牛”在朝我们走来。对“灰犀牛”我们非常敏感,要化解风险,我们的想法就是在这个阶段,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产品质量、性能做好,把客户服务好。

 

电池中国:中国政府及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积极投入,使得中国在全球锂电发展中保持领先水平,全球装机量TOP10中,中国占据了6个。现在欧洲、北美、韩国也在大力发展锂电池。对中国未来继续领跑,有什么建议?

 

刘金成:中国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发展是有着十几亿人需求的市场,同时也是关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人在投资做这些事情。

 

在电池环节,中国投入的研发资源比其他国家要多得多,无论是院校机构、企业,还是政府资金支持,中国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所以,中国企业能在全世界(装机量)前十名企业中占6个。

 

而且近些年中国制造业发展非常好,电池产业链的装备、材料、电池,包括新能源汽车本身,我们的企业数量、规模体量、制造能力都在全球前列,宁德时代在全球都占到了第一,这是一种必然。

 

我相信,中国企业未来还会增加更多的研发投入,这个研发资源是全产业链的,电池、材料、装备,大家都在增加研发投入,并且在每个单一环节,中国都做到了全球领先地位。

 

如果我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把产品做好,那么我相信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这应该是肯定的。

 

电池中国:实际上,亿纬在锂原电池、xHEV电池、圆柱电池领域都做到了全球领先,回归到亿纬自身,亿纬如何在动力领域持续做到技术领先?

 

刘金成:其实我们总是希望把自己做到行业里很优秀的一份子。一直是这样的定位。因此,我们就始终要识别自己前进的方向。

 

在前进方向和定位方面,亿纬锂能的定位并不是一个长期追随者,而是一个勇于创新、勇于开辟自己道路的公司,是一个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公司。因此,我们在做好当前已有产品的同时,我们在新技术、新产品体系方面都一直积极地在做研发。我们希望用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给客户带来新的感受。

 

以创新为驱动,这就要求我们在产能性能方面不断地提升,去满足客户更多的潜在需求;同时在客户需求反应方面,我们同样是坚持快速响应。

 

基于这样一个以创新和服务稳健发展的风格,厚积薄发,我想再过几年,不会太长的时间,亿纬锂能在动力、储能电池领域,会走到行业的前面,特别是在新技术、新产品这块。

 


电池中国:年初和您交流的时候,您提到今年会是亿纬动力电池业务“显性”的一年,今年马上就要过完了,回头来看,您觉得今年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的表现如何?

 

刘金成:亿纬锂能是以技术研发驱动发展的,我们的产品技术研发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做产品量产的准备,站在那个节点,我们提出了动力电池业务“显性”判断的结论。

 

实际上今年亿纬锂能动力业务“显性化”已经很明显了。昨天我看到的数据,亿纬锂能规划建设的产能已经排到前3。我们的产能规划是比较确定的,有具体的客户项目或客户定点,是非常明确的市场安排,且建设资金也是非常确定的。

 

基本上对我们来讲,目前规划建设的产能仍然属于稳健发展这一部分。

 

今年我们乘用车电池10GWh软包电池已经满产,另有4GWh乘用车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建成投产,明年还会有新的产能落地。随着产能陆续释放,相信在明年、2023年,我们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占有率会迅速提高。我们的目标是在2023年做到(占国内市场份额)10%以上。

 

电池中国:据我们了解,国内统计数据有个口径的问题,没有把出口的数据纳入进去。据我了解,亿纬锂能今年对外出口占比更高。

 

刘金成:如果把出口的加上去,我们(的装机量)应该是第3名。截至目前,亿纬锂能软包电池出口约8GWh。确切地说,今年亿纬软包出货有10GWh电池,且全部配套乘用车。国内主要配套给了小鹏汽车,其他的都配套给戴姆勒和现代了。

 

另外我们还有磷酸铁锂等其它体系电池批量出货。所以整体来看,出货在十几GWh,这个装机量应该是在宁德时代、比亚迪后面,应该在第3的位置。

 

去年跟(电池中国网)张雨说的开始“显性”就是这几个方面:一个是亿纬规划的产能建设;一个是今年新增建成的产能,还有就是实际的动力电池销量;再有就是亿纬在新产品推进方面,产品线逐渐丰富、完善,新技术陆续落地,相信在2022年、2023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会迅速提升。

 

电池中国:咱们今年出货会达到8-10个GWh?

 

刘金成:不是8-10GWh,是十几个GWh,软包就10GWh,我们磷酸铁锂电池乘用车、商用车也在稳健出货。

 


电池中国:今年亿纬投建了多个大型动力电池项目,尤其是荆门,规划产能超过150GWh,荆门产业基地在亿纬的产业蓝图规划中是处于怎样的位置?

 

刘金成:你看一下中国地图(指向其办公室中的中国地图),荆门处在国家经济中心的中心。大体上我们以荆门为中心,上到北京,南到广州,西到成都,东到上海,刚好都是1000公里(左右),所以在那里建一个大型的生产基地对满足交付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其一。

 

我们早期也没有规划这么大的规模。但当地的整个环境,包括人文资源都非常友好,而动力、储能电池需求又很旺盛,所以我们最终决定在这里打造一个(产值)千亿的基地。这个规模其实有很明显的好处,就是供应链跟随着一起来,恩捷、科达利、新宙邦、格林美、中科电气都落户荆门,因而在荆门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池产业链,且这个产业链是强强联合。未来还会有相关联的厂家陆续在那里落户,最终会形成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它将成为中国锂电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单元。

 

第二,我们还有一个培养人才的考量。在荆门建设数百GWh的千亿电池产业集群,可以为亿纬培养人才和干部,未来可以支持我们在其他地区新建工厂。每一个小体量的公司其实都是五脏俱全的,但管理水平不见得能做得好。

 

电池中国:未来荆门会是亿纬的“黄埔军校”。

 

刘金成:对,我们也会将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


亿纬锂能刘金成:动力业务“显性化”明显 但还没有做到“足够好”

图为亿纬锂能荆门产业基地


电池中国:今年我们看到亿纬在动力、储能业务上的动作很多,而且动力的收入增长很快,未来在消费、储能和动力这几大业务中会有怎样的侧重?

 

刘金成:因为我们看到动力、储能巨大的市场潜力,它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甚至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了满足市场巨大的需求,亿纬尽力扩大自身的能力服务市场,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就扩大这个角度来讲,首先我们是扩大了研发能力。亿纬锂能研究院现在已经有1800人,年底会有2000人。我们正在建设一个13.8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将可支持约3000人的研发队伍。2022年年底,研发队伍预计就达到3000人。我们会在动力、储能电池的各个细分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旨在成为一个有技术影响力的公司。

 

另外就是积极扩大产能。从过往几年可以看出,亿纬的产品性能、服务得到了市场的信任,动力、储能电池技术水平,一直向着行业头部不断往前进。我们扩大动力、储能电池产能规模,是基于客户和市场需求推动的。

 

同时,亿纬锂能坚持“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企业理念,从我们产品拿到的客户订单类型,以及出货量也证明了这一点。

 


电池中国:今年电池上游各种材料都在涨价,作为他们最直接的大客户之一,您这边的感受是怎样的?对于上游材料的涨价和供应链布局,亿纬是如何看待和应对的?

 

刘金成:首先,我觉得上游供应端涨价,是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后的一个必然结果。这是我们必须要尊重的现实,它是合理的。但是我本人并不是特别在意涨价这件事情,其实也没太关心。

 

因为这个时候,恰恰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在于你产品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方面,是不是真正地能够满足动力、储能的要求。

 

汽车动力电池有它自己本身的要求,比如安全性。除了安全性,现在还增加了经济性。过去电动汽车大家是买着玩,现在已经成为百姓普遍消费的产品,经济性、全社会的使用成本,都应该把它放在我们考虑的范围。

 

材料涨价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短期经营结果,但是长期来看它还是要回归到技术领先、产品质量领先,唯有此企业的盈利能力才会强。

 

现在盈利结构倒过来了。终端车不赚钱,电池赚很少的钱,材料赚比较多的钱,越往前端赚钱越多,其实它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回归到正常情况,在资本充分介入的情况下,最后还是靠技术、靠服务能力取胜的。我始终坚信这一点。所以,我不是太关注今年上游端的价格波动。

 

电池中国:今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特斯拉、亿纬锂能、国轩高科都在进行上游布局。在产能快速扩张中,如何保障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亿纬今年在上游也有一系列的布局,这方面亿纬是怎样考量的?

 

刘金成:我觉得我们的布局是最好的,因为我们都是跟各领域里最优的企业进行的合作。我们秉持的一个理念叫“一个人跑得快,有伙伴可以走得远”,而亿纬合作的伙伴是非常强的,它可以给我们有力的支持,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这种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带来的效果有两个:保证供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亿纬构建的供应链体系对我们争取一些项目是非常有帮助的。亿纬锂能想要在动力、储能电池领域做强做大,没有这些合作伙伴朋友的战略支持,是做不到的。战略支持绝对不是交朋友,而是利益合作,相互支持。

 

与战略伙伴成立的合资公司产能,预计占亿纬原料需求的25%左右,剩余的75%我们都要从市场中采购。其实我们并没有想去打破市场的供应平衡,还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供应商支持,这是我们在供应链布局上的一个考量。

 

但是你没有这25%的战略供应商,你不去了解材料端的价值,参与全球大项目的竞争是很困难的。

 

现在来看,我们这两个方面的效果都还是不错的,对我们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利,等我们把供应链的链条完全建成后,我觉得到2023年,亿纬锂能还会以更快的步伐前进。

 

 

电池中国:近期,亿纬宣布20GWh大圆柱电池项目启动,目前来看应该是全球最早投建大圆柱电池规模化产线的公司。亿纬为何要做出这么快的反应?对亿纬的整体产能布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刘金成:一直以来,我们非常关注电池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过去有各种各样的优化设计解决方案,把电池系统做得比较安全,或者达到一个很高的安全标准。但这些还不是本征安全,就是说它还存在偶发的安全风险。

 

亿纬锂能有三十几年的电池工作经验,服务了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我始终觉得车这样的应用场景,系统如果只是靠保护这种被动防御实际上是存在很高风险的。对用车的人是风险,对企业也是很大的风险。所以我们一直思考,能不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车的电池系统绝对安全,做到非常非常高的安全可靠。

 

亿纬锂能一直坚持全面的电池技术路线,这期间我们不断地对比各种技术路线的特性,我们发现圆柱电池它是具备本征安全能力的,它可以做到整个系统没有安全问题。

 

试验过程中,我们让几个电芯同时发生起火,但是系统不会着火。圆柱电池系统的不着火,与其他系统主动设置的保护措施实现的不着火,性质上是不一样的,它是本征安全实现的。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很积极地开发圆柱电池的技术,相关准备工作也非常充分,我们相信这样一个产品一经推向市场,需求是很大的。如果只建一点量产(线),时间就浪费掉了,所以我们直接就建设了20GWh这样一个规模。这是安全性方面的考量。

 

并且我们也分析过,大圆柱电池的生产效率是很高的,这就使得大圆柱电池的经济性也很明显。就像埃隆马斯克(特斯拉CEO)讲的,它的制造成本相较方形电池会大幅度下降,从全社会发展和使用电动汽车的经济性角度来讲,我们理所当然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安全性和经济性这两个明显的优势,促使我们大力地发展和快速地投建,并且我们过去也没什么电池负担,这是我们轻装上阵、率先投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电池中国:大圆柱研发的历程和技术积累情况可否介绍一下?

 

刘金成:我们不叫这是大圆柱的概念,亿纬锂能圆柱电池有几十种,大大小小各种型号,各种体系的圆柱电池,在圆柱电池技术领域积累很丰富,像亿纬圆柱18650和21700电池,技术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圆柱电池出货超过20亿支,市场表现和反馈非常好。昨天我们还获得了某国际电动工具(公司)颁发的优秀供应商荣誉,对我们的质量评价是100分。这是我们从国际头部客户获得的第二个100分,第一个100分是在动力电池方面,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和信心。

 

实际上4680也不算大,十几年前我们就做过比4680尺寸还大的圆柱电池。因而对我们来讲,在结构上,在尺寸改制上没有问题。只是说特斯拉率先提出4680尺寸(这个概念),当然我相信也是许多科学家经过多次精确优化设计后的结果。亿纬也一直在做这样的验证工作。

 

正是有这样一个长期的电池设计经验、电池制造技术积累,特别是生产管理技术的深刻理解,毫无疑问我们应该成为圆柱电池的领跑者。

 

电池中国:20GWh大圆柱是不是已经通过客户验证,或者说有订单了?

 

刘金成:参考我们以往的项目扩建你会发现,亿纬锂能在项目布局上一直比较稳健。相关产品前段的验证和质量工程都是比较好的,深得客户对我们这个产品的信任。我们不会凭空地去建20GWh的大圆柱电池工厂去卖电池,这个卖起来是很麻烦的。

 

电池中国:回归到资本市场,大家的一些猜想。亿纬锂能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市场需要什么,它就有什么,品种很多,且做得很不错,亿纬是如何实现各项技术平衡的?

 

刘金成:这其实来自于我们过去几十年的电池(技术研发)积累,而且我们在各产品方向上都一直在做研发、布局和技术积累,其实这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一个过程。所以,当市场有新的需求、新的方向的时候,对我们来讲就是机遇,因为我们一直在做。

 

目前来看,很多电池企业它们的产品种类都是有偏好的。我们不是,我们没有偏好的,我们都做,而且我们就是要把产品做好。

 

老实说,我们还没有做到“足够好”,明年、后年可以看到我们会有非常大的进步。到时候,说我们做得比较好我就会坦然接受。


稿件来源: 电池中国网
相关阅读:
发布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