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外媒报道,LG化学已与Kidman Resources Ltd.(以下简称“基德曼”)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内容,基德曼将在未来十年内向LG化学供应12000吨/年的氢氧化锂。
据了解,基德曼是一家锂电池原材料开发商,其氢氧化锂年产量为22600吨。此次双方合作,LG化学购买了超过基德曼一半年产量的氢氧化锂,可见LG化学布局原材料端的野心。
事实上,2018年以来,将手伸向原材料端的动力电池相关企业并不在少数。
原材料购买热情高涨
动力电池企业方面,2018年3月,行业“排头兵”宁德时代动静最大。其孙公司加拿大时代收购了吉恩国际持有的北美锂业36,592,364 股股权,交易后加拿大时代持有北美锂业67,763,782股普通股,成为了其控股股东;随后又收购了普邦循环,并与天华超净成立合资公司。宁德时代正在逐步完善其上游原材料版图。
韩国企业也没闲着,SK、LG化学同样在上游原材料端“占地盘”。
材料企业方面,格林美、赣锋锂业、天齐锂业频频出手,只为强化自身储备力量。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动力电池相关企业获取上游镍、钴等资源战略供应,无疑是为了在原材料紧缺的现实情况下,保障及稳固后期爆发式增长的市场需求。
充分竞争才能走得更好
固然合作意味着商机,但也会增加竞争压力。在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游戏”中,“规则制定者”越发希望以开放的姿态刺激产业发展。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这意味着无论国企、民企,内资、外资,或是大中小企业,都将一视同仁,享有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待遇。换句话说,未来市场将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的发布虽然看似与动力电池产业无关,但实则有意。
国门开放,未来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将迎来更多外企的挑战。宁德时代、格林美等动力电池相关企业装填“弹药”,应该说正是为将来的拼杀做足准备。
有业内人士认为,动力电池企业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研发为核心,并充分利用已有优秀的精细管理能力,才能博出出路。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方建华也认为,市场竞争中,淘汰是必然的。但其实只有在充分的竞争之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原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现任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表示,事实上,动力电池企业向上游产业链延伸的做法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就外资企业而言,企业控制原材料资源是为了缓解由于电池生产成本过高导致的压力,他们的目光关注的是全球市场,而未必只看重中国市场。”
- 最新评论
- 我的评论